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东的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精神,厚植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担当情怀,2025年7月8日至12日,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韵新声”黄河文化实践团在东郡社区开展为期五天的深度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入校园、扎根社区、躬身服务,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激活文脉,探索黄河文化在社区“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的创新路径,为基层治理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合影
一、自幼筑基,长线培育
在黄河文化传承工作中,青少年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团先后到状元亭、文化长廊、民法典墙等社区文化地标调研,结合东郡社区黄河文化传播的实际情况,将小红帽幼儿园确定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开展了“黄河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以“鲤鱼跃龙门”的经典传说为主题,设计了三大特色环节: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讲解,让孩子们在童趣语言中感受黄河文化魅力;创意手工课程上,孩子们亲手制作折纸,描绘心中的龙门景象;特别是别开生面的“黄河水文”体验课,孩子们在泼水游戏中学习水文知识。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于一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创新传承提供了有益探索。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黄河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小红帽幼儿园学生展示纸船
二、立足社区,践行初心
“这群大学生,不是走过场,是真来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社区工作者的感受是对实践团队“干实事、办实事”精神的生动注解。实践团精心设计服务居民的青年路线和社区治理学习示范项目等实践体验点,积极开展沉浸式社区治理活动。在社区广场设立“幸福留影”公益摄影点,制作的《东郡舞蹈队》影像集和《东郡宣传片》,从社区环境、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等角度,全方位展现东郡的宜居风貌与人文气息,是连接青春与邻里的温情纽带。实践期间,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服务的各个场景。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主动承接文稿撰写、信息整理、电子归档等基础性工作,为社区办公效能的提升注入动力;积极投身反诈宣传、科普推广、政策宣讲前沿,化身政策法规的“传声筒”、科学知识的“播种机”。这些看似细微的“微服务”,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有效减轻了社区工作者的负担。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舞蹈队留影
三、智治创新,聚力前行
当年轻力量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火花。实践团致力于探索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团队结合文学与传媒专业优势,在东郡社区开展“青年议事会”,精准识别文化传承和青年治理两大痛点,快速形成“成立社区代际互助小组”“开展青年-老人技能互换活动”等具体提案。通过人才孵化、社区支持和文化传承三大举措,构建长效参与机制。实践证明,专业青年团队的深度参与,既能破解治理难题,又能为社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这场青春与基层的“双向奔赴”,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探索出一条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东郡社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青春有为,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
图为青年议事会社区代表发言
四、凝思远航,共绘华章
“彭老师叮嘱我们‘真正为社区做实事’,这五天,我们努力将双脚深深扎进社区的土壤。”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粒饱含希望的种子——它以黄河文化为根脉,以青春智慧为养料,以校社深度联动、青年与基层“双向奔赴”的长效机制为沃土。我们坚信,当青春智慧持续浇灌基层治理的田野,终将收获活力与底蕴并存的丰硕果实。这不仅是实践的句点,更是青春赋能社区的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