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 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程)

2025年07月11日  浏览量: 10 次  来源: 文学与传媒学院  作者:   发布: 文学与传媒学院

7月10日至11日,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继续在肥城市汶阳镇开展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古村文化解码、非遗活态传承、汶阳田水利赋能与特色产业创新,旨在深入挖掘汶阳农耕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

古村探源:文化遗产溯源寻根

为深入研究汶阳田农耕文化的价值与历史脉络,实践团对汶阳镇多个古村落进行系统性调研。在西徐村,实践团研读乡愁纪念馆的文献史料、参观民俗博物馆的传统农具、梳理当地耕田文化的传承脉络;在欧阳中石纪念馆,探寻书法艺术与农耕文化传承、文旅脉络延续的关联印记;在汪宫城村,队员们实地调研明清古建筑遗址与新式徽派民居,分析其建筑布局与农耕生产的紧密联系;在浊北张氏祠堂,通过查阅族谱与碑刻,挖掘家族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融渊源。

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收集了汶阳田农耕文化传承的鲜活案例,也持续探索“文化 + 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

烙画传韵:非遗匠心绽光彩

为深入探究汶阳田与非遗文化的内在关联,实践团专程拜访了汶阳镇非遗传承人张衍洪先生。在创作现场,张先生以烙铁代笔,在葫芦上精心勾勒,通过深浅不一的烙痕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赋予每件作品深厚的艺术内涵,展现出传统工艺的永恒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先生还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永远跟党走"的时代主题相融合,巧妙加入现代审美元素,让非遗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实践团通过全程记录创作过程、深度访谈等方式,与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文创"的创新发展路径。

利赋能:科技活水润田兴

实践团实地探访大汶河砖舍拦河闸工程,在项目负责人讲解下,团队深入了解大坝运行机制与机械设备功能。作为历史悠久的"汶阳田"农耕区,这里自古以水丰田沃著称,如今该工程通过现代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灌溉条件,每年为超过8000公顷农田提供稳定水源,为传统农区注入现代化发展动能。

实践团以水利工程为范例,探索 “汶阳田 + 现代水利” 融合模式,助力区域经济与农业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持续书写"水润良田、沃野千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煎饼飘香:创新产业促增收

泰安孝门食坊煎饼作为汶阳镇新兴特色产业,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激发发展动能,融合传统发酵工艺与现代技术,实现产品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实践团通过走访生产车间、访谈工作人员和产品试吃等方式,深入了解其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调研表明,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动能,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的振兴之路。

此次汶阳镇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创新理念的融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无限可能。团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文化的温度,更加坚定了作为新时代传播者的责任与使命。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前进,为农耕文明的壮丽画卷增添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