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专业概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199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是山东省具有公费师范生和委托培养师范生招生资格的专业之一。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本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

专业特色

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 30 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9人;先后有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4人次被评为学校“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教师中有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5人,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1人, 2人获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10人获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教学和科研成绩斐然。该专业拥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一流课程7门;4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优势学科。教师承担各级各类教改项目40余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9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教师承担省市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30余项,获得省社科联、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余项。年均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办学质量成效显著。该专业注重教学改革,已建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汉语言文学20022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该专业每年考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各类高校硕士研究生50余人,有众多学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和教师编制。该专业毕业生在全省和泰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岱蕾文学社、探索话剧团、馨传主持团、光影艺术社四大校级社团,开展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岱蕾文学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文学社团”、山东省“百佳学生社团”、全国高校优秀文学社团、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等称号。社刊《中文探索》已出版24期。探索话剧团演出改编的经典名剧如莎士比亚《奥赛罗》、曹禺《雷雨》等,自编自导了校园情景剧《毕业前夕》《暗恋桃花源》等,在山东省高校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校话剧演出中受到嘉奖。

 

 

广播电视编导

(Radio and TV Editing)

专业概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隶属于文学与传媒学院,2012年开始招生。学制4年,学生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接受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撰稿编剧、摄影摄像、音响设计、编辑制作、现场报道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专业特色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主要由教授、副教授和博士讲授中外文学、广播电视概论、中外电影史等基础课程,并着力引进了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韩国清州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专业对口的博士、硕士,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结合,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学团队。编导专业教师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等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近60项,荣获山东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荣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奖4人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10项。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编导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泰安市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立项近10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山东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山东大学生科技节等专业竞赛中获奖80余项,近80人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辽宁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优秀的实验实训条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学校为此配置了非线编实训室、多功能演播厅、专业录音棚、视频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室,完成了传媒技术实验中心的组建。中心目前拥有编辑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另有三脚架、同步器、测光表等摄影摄像辅助器材,总投入近500万元。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媒体方向)

(Radio and TV Editing)

专业阐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媒体方向)是文学与传媒学院于2021年设立的校企合作专业。该专业为4年制本科,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合作企业山东华仁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由山东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致力于成为一流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和教育的支撑作用,赋能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科技+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培养满足山东省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专业特色

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媒体方向)人才培养采取“3+1模式”,即学生第1至3学年在学校学习、生活;第4学年在企业学习、实习和生活。学校教师致力于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企业教师带来的业界一线经验和项目化、任务化的实操案例,达成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23年5月,专业学生在学院专业老师和山东文旅集团华仁教育老师的共同带领下,先后赴临沂天蒙山、淄博红叶柿岩、颜神古镇、泰安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参观见习并开展风光摄影、人文摄影、命题短视频制作等文旅实战活动。

产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广播电视编导(融媒体方向)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和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校企专业共建教材和课程确保授课内容符合行业需求,构建当前最全面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素养的有效达成。近几年来,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向指导下,先后获得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3D大赛·龙鼎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山东赛区一等奖、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赛道银奖等国家级、省部级重量级专业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专业人才培养结出了丰硕成果。

 

网络与新媒体

(Network and New Media)

专业概述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隶属于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年开始招生。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适应融媒体的时代要求,顺应新文科发展需要,立足齐鲁大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紧密服务山东省文旅产业发展,培养具备较高政治水平、理论修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知识,恪守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基本的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传播技术和应用能力,能融合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内容采制、创意策划、创新传播与运营管理,从事文化旅游传播工作,同时能胜任其它网络与新媒体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

该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人,另有兼职教师多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3人。专业教师中获省级及以上各类讲课比赛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4人,二等奖2人。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专业特色

应用型特点突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属于新文科专业、学科交叉性强,应用型特点突出。专业立足齐鲁大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紧密服务山东省文旅产业发展,学生主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理论知识、新闻传播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基本的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网络传播技术和应用能力,能融合运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内容采制、创意策划、创新传播与运营管理。主要培养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胜任文旅领域相关产业行业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协同育人特色鲜明。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积极推进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等工作,探索政产研学用一体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先后与西南政法大学、山东文旅传媒集团、大众报业集团、山东文旅投资集团华仁教育等单位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领域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