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土地如何整合为规模良田?传统农业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怎样解决?乡村劳动力外流困境如何化解?带着这些思考,7月12日,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前往肥城市安驾庄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访洼里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马家埠民俗博物馆,深入调研现代农业发展与汶阳田农耕文化传承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块田”激活农业新动能
在洼里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践团深入了解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显著成效。过去,零散土地导致耕作效率低下,传统农业受制于农药危害、高温劳作等难题,村民多外出务工,乡村发展面临劳动力短缺困境。为改变现状,洼里村以土地整合为突破口,将328亩零散土地集中流转,引入无人机巡查、物联网监测等先进技术,建设无人农场和良种繁育基地。实践团实地观察到,曾经高低不平、旱涝难顾的土地,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改造,已实现旱涝保收;自动化设备覆盖播种、施肥、收割全流程,亩均年收益突破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0余万元,显著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此外,洼里村通过发展汽车配件、包装箱等配套产业,构建“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村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有效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


在与村支书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土地改造工程难度大、部分老年村民对机械化接受度低、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等仍是发展中的挑战。然而,洼里村的创新实践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


“一座馆”传承农耕新韵章
随后,实践团走进马埠村民俗博物馆。馆内展出的传统生活器具、地契票证、生产工具等历史文物,承载着浓厚的汶阳田农耕文化记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该博物馆创新融合“民俗体验+红色教育+乡村旅游”模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实践团通过沉浸式参观与体验,深刻感受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从智慧农田到文化展馆,从科技兴农到文旅融合,实践团当日的调研之旅见证了安驾庄镇以科技夯实农业根基、以文化激发乡村活力的生动案例。这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宝贵机会,也为汶阳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与动力。下一步,文学与传媒学院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汶阳田农耕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