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文学与传媒学院组织开展“立人讲堂”第二场专家线上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特邀的主讲嘉宾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项目助理姜绳老师,此次专题讲座的主题为《新闻、传播与法治》。我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全体同学线上参会学习,讲座由学院张消夏老师主持。

讲座以“在未经作者许可下能否录制有声书并公开分享录制内容”为切入点,引出版权归属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聚焦“新闻、传播与法治”主题。
姜老师首先系统梳理了法治的起源与发展,阐释“法”字蕴含的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刀制”与“水制”的比喻,形象辨析了“法制”与“法治”的本质区别。其次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发展的关键阶段,并结合总书记提出的“法治兴则国家兴”,来提倡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同时点明法治的前提在于确立良法与善治,这要求法律必须代表人民意愿、并确保权力受到有效制约。最终详细论述了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如今“全面依法治国”具体实践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强调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基。

姜老师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者在法治框架下享有并行使着多项关键权利,核心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行使这些权利需以区分“权力”与“权利”为前提,并在实践中与公民隐私权、肖像权等个人权益寻求合理平衡。同时,著作权保护构成行业基石,涵盖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权利,以及许可、转让与获取报酬等财产权利。与之相关的邻接权,如表演者权、广播组织权等,进一步拓宽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尤为重要的是,所有传播行为必须严守国家安全底线,作为新闻传播者更应警惕日常行为中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在权利行使与义务履行间寻求动态平衡,共同守护法治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我院师生就讲座内容中存在的困惑与姜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互动踊跃,讨论氛围热烈。整场讲座内容翔实、逻辑严谨,既有宏观法治理念的阐释,又涵盖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具体法律问题,同时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指导意义。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新闻传播法治内涵的理解,更在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深刻的法治启蒙,进一步增强了法律意识与职业责任感。
姜绳,1987年8月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传播。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项目助理。第五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教学能手。近三年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7篇。
作者:陈保志
图片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辑、审核:王品择
终审:郭晓平



